回到原始状况

正念(mindfulness)与静坐(meditation)都是帮自己回到原始状况。

其实我们要追求的宁静,安心,静心都已经存在于我们的原始状态。

我们不需要去追求任何东西,因为这些东西在我们一开始时就已经拥有了,而我们要做的是如何放弃一切作为而回到原始的自己。

原始的状况是一种觉知,觉知到我们自己本身从不缺少任何东西,我们已经具备了所有我们想要的。原始状况是一个空间,一个觉知的空间,而在这个空间里就是我们的思想(thoughts)与感觉(feelings)出现的地方。

原始状况是不需要去追求的,也不需要去维持的,只要让一切如期所是(letting it go)就可以了。我们不需要活得更警觉,因为我们的警觉一开始就存在了,我们也不需要控制我们的思想(thoughts)和感觉(feelings),只要不要去认同它们就足够了。

静坐(meditation)的重点不是如何去控制思想(thoughts)而让自己平静下来,静坐(meditation)不是一种思考,用思考达到静心是不可能的。认为静坐(meditation)是一种思考,一个想法,一种思想的艺术(Art of thinking)是不正确的。思想的艺术(Art of thinking) 是需要努力去维持的,是一种需要我们去作为而达到的境界。

静坐(meditation)不是思想的艺术(Art of thinking),反而是聆听的艺术(Art of listening)。在静坐(meditation)时不要注重我们的思想是什么,反而是去“倾听”我们的原始的状态。倾听不是一种作为,反而像是被动的觉知。我们不需要让自己变得更觉知,因为我们早就已经是够觉知了。去倾听我们的思想(thoughts)和感觉(feelings),而不是去控制它们。我们也不需要变得更专注,因为我们早已经够专注了。当我们不需要变得更觉知或更专注时,这就是我们的原始状态,也就是一切都已经存在的状态,而不必追求任何东西。

要达到完整的原始状态的话,我们必须将原始状态扩展到日常生活里,我们不要只是在静坐时才保持原始状态。不要将我们的生活分成两个部分也就是静坐时的我和平常日子的我,这样会造成我们内在的分裂,以为我们有两种的生活方式。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用十秒来提醒自己,我们所追求的宁静其实一早就已经存在了,所以我不需要去追求,只要去聆听。去聆听我们的思想(thoughts)和感觉(feelings)但是并不认同它们,这是因为没有一个思想(thought)或感觉(feeling)是永恒不变的,一个思想(thought)或感觉(feeling)只会在我们的觉知里停留一段时间,而如果我们没有给它灌输注意力时它过不久就会自己消失。

思想(thoughts)和感觉(feelings)不是错误的,错误的是我们把它们当成自己。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它们,这一点错误也没有,重要的是我们不要认同它们。给一个简单的例子,忧郁症的病人通常会觉得没有自信,认为自己比别人差,这个想法可以在病人的脑海中出现,但是如果我们只把它们当成一个想法(thought)而不去认同它,那么它就不会影响我们的生活。另外一个例子是我们觉得自己很糟糕,感觉(feeling)自己很悲伤,如果我们不去认同这个悲伤,那么随着时间的过去,这个悲伤也会消失。以上两个例子是讲想法(thought)和感觉(feeling)是不永恒的,但是能达到这个觉醒的境界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和体会。不是每个人一开始就能办到的,这就是为什么静坐(meditation)是有必要的。同时也不要掉落进静坐(meditation)最常发生的误区,也就是静坐(meditation)不是Art of thinking而是Art of listening